出版物经营许可证:新出发厦零字第SMY030号 ICP备案证书号:闽ICP备12003065号-2
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355号
内容简介
这是一本任何人都不应该错过的书,尤其是想教育好孩子的父母、老师以及十岁以上的在校学生、从事音乐的人士或者对养生有兴趣的人。
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对于想让孩子学习传统文化,又不知道怎么说服孩子的家长,可以让孩子读一下本书的第二篇,相信孩子看了以后会自发的学习,至少不会再有抵触。有兴趣于传统文化的家长或者老师们也应该看一下,或许会别有启发。
为孩子的外语学习发愁的家长,则可以和孩子一起读一下第四篇,我想,不仅会找到方法,更会找到信心。
爱好音乐、学习音乐、研究音乐的人,则可以在第三篇里寻宝。
至于关注自己或者他人养生的朋友,第六篇的“好声音胜过好医生”真的不容错过。如果您是一个行家,您会看出这几十页包含了多少内容,是多少本书籍、论文、资料的概括。这也是本书整体的一个特色,这本书最起码的一个价值就是,读一本书就等于读了相关领域的二三十本书,甚至您自己读还未必能读出这些东西。
最后,为孩子沉迷于电视、网络、手机、iPad而无奈的家长可以让他看一下161页开始的“健康是硬道理”一节,相信看完后,孩子至少会有所收敛。
理念说明
探索世界、学习知识,开展教育,是很复杂的系统工程,而这么复杂的一切,基础却很简单,就是眼睛、耳朵、鼻子、嘴巴、触觉和大脑六个通道。
在这六个通道之中,尤以眼睛和耳朵最为重要,我们说一个人“聪明”,就是耳聪目明的缩写。可见眼睛和耳朵是人们学习的干道,知识、智慧的主要来源。
可惜的是,在对眼睛和耳朵的认识和运用上,绝大多数人都犯了“过与不及”的错误——用眼过度,而用耳不足。科学和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,相比较而言,听觉比视觉更有其不可比拟的特殊方便和超胜效果,但人们却普遍对此缺乏认识,甚至从来没想过去了解,这本书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个“闻所未闻”的事实,其中的很多道理和事例真的是让人“如雷贯耳”,“茅塞顿开”。
实际上,体现耳朵重要性和对身心修养主导性的迹象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,只是我们没有细思而已。比如上面所说的“聪明”,就是把听觉放在了前面。再比如圣人的“圣”字,繁体写作“聖”,也是首重耳朵。圣人是中国文化里最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人,是智慧、德行,身心修养的圆满状态。这种状态从耳朵开启,岂是造字的偶然?
如果从事例上来看,儒释道三家的圣人还确实都和耳朵有关系,关于孔子面相的历史记载,就不乏“方面大耳”、“耳垂珠庭”的说法。老子直接就叫李耳,又名老聃,“聃”就是耳朵又大又长的意思。这一点,如果看过清源山的老君像,那对大耳朵可能真会出乎我们的意料。至于,佛教当中,佛像或者菩萨像,大耳朵更是标配。民间里有个“耳朵大有福”的说法,相信大家对此都不陌生。这一切关于耳朵的信息,难道又是偶然?
另外,看过《西游记》的人都知道,孙悟空的金箍棒缩成绣花针后是放在耳朵里的,他为什么不别在虎皮裙上呢,更好带也更安全。《西游记》是很有寓意的一部道书,“火眼金睛”和“耳藏神器”是孙悟空的两大独门绝技,说得就是眼睛和耳朵的功能,尤以耳朵蕴含着更为广大的神通和能量,这里面有很深的科学、医学道理,书里都有详细介绍。
无独有偶的是,佛家对耳朵更为重视,有“娑婆世界众生,耳根最利”、“一历耳根,永为道种”的说法。在佛教的重要经典《楞严经》里,讲到眼睛只有八百功德,而耳朵有一千二百种功德,最好的法门就是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。
当然,这些只是一个引子,不是本书的重点。但是,翻开本书,我们会发现,非常多的科学资料和科学论断,却与上面的说法不谋而合,让我们不能不佩服老祖宗有不老的智慧,日常中蕴大道理。
本书特色
本书以“听觉”为核心一以贯之,有以下三个方面突出的特点。
一、以点带全。本书虽然只写了一个主题——听觉。却以听觉为核心,贯通多领域。大致包括语言、艺术、知识为主的学问培养;记忆力、学习力、创造力为主的潜能开发;情绪、心理、品格为主的心性塑造以及建立在“耳通气海”、“声音养生”基础上的身心健康四个方面。涵盖了婴幼时期的家庭教育;少儿时期的潜能开发;音乐、外语为主的学校教育;步入社会后的自主学习以及中老年为主的“声音养生”。
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:耳朵为心智枢纽;听觉当终生重视。
二、述而不作。书里引述了大量的事例和最新的科学资料、研究成果,各领域权威人士的观点、论述,可以说一本关于耳朵的资料博览,全书与通书。但这一切又不是简单的罗列,而是精心裁编,搭配有致,让人读得懂,读得顺,读得痛快。
这本书不是作者在喃喃自语,而是告诉读者事实是什么,道理是什么,科学研究的成果是什么,科学家、医学家、教育学家的观点是什么。有理有据,论证有力,让人读来非常信服。
三、科学、人文结合。本书既有现代、前沿的科学资料,也不乏充满情怀的人文观点。可以说,人文观点是本书的灵魂,因为,这是一本通过耳朵谈教育的书,耳朵是方法、途径,身心的修养才是根本。书中处处闪现着浓浓的人文关怀,将有关的——特别是传统的伦理、教育、文化、思维、道德渗透其中,是传统与现代、科技与人文的融会贯通。其中的很多内容读来或者让人暖意融融,或者让人深思猛醒,或者让人叹息动容。
有兴趣的朋友,何妨一读
我叫高凡,名副其实,一个姓高的凡人。至少到现在为止,我唯一值得窃喜的身份就是孔夫子的老乡。我的这个老乡在《论语》里打头说了两句话: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;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。我觉得他前一句说的是“学习”,后一句说的是“分享”。出于对他莫名的亲切感和由衷的信服,学习、分享就成了我的生活主题,不幸还成了工作的主题。
本人没别的特色,就是好看看书。之前比较杂,没有中心,也没有目标。上大学之后,逐渐受很多良师益友的指导、影响,开始侧重文化、教育方面。孔乡贤说“三十而立”,我如今而立有五,该确定个中心了,于是想从一而终地在文教领域做点学习、分享的工作。
关于写书,我的定位是“资料编辑”和“理念传达”,也是效仿乡贤的“述而不作”。小子不学无术,无甚微言大义、至理名言以教人,只不过想将自己了解的一些东西设为“共享文件”而已——不是我想说什么,而是和有缘的朋友一起听听权威、明师、大家、圣贤说什么,通过一些资料看看某些事实和道理又是什么。
说起来在文教这条路上也走了十年了,做过演讲、做过培训、也写过文章,出过书。不过谈不上著作,更没有“著名”,只有小范围的几个知己同好,偶尔鼓励吹捧而已。
有缘的朋友看到我的东西,喜欢,我高兴,希望您多批评指正;不喜欢,也正常,更希望您有以教我。乡贤说过,有朋当乐,不知也要不愠,接触到了就是缘分,是缘分就当珍惜。
最后我想再强调一点,小可知识不多,学问没有,至于实际的修养,则只有“惭愧惭愧”了。我所谓的写作,不过是想做有缘朋友的一个伴读老书童,陪太子读书而已,请千万不要对我寄予厚望。
公孙赤同学说:非曰能之,愿学焉。这正是我给自己的定位,一个没水平,但有兴趣的文化、教育学习者、分享者。
用户名 | 数 量 | 购买时间 | 订单状态 |
用户评论(共0条评论)